很多人好奇:这位以“局座”之名闻名的老海军少将,究竟是如何分析美军作战思路的?他的推演有依据吗?
第一步:信息压制与网络瘫痪
张召忠认为,美军的第一击绝不会是传统轰炸,而是电子信息战。现代战争打的是“眼睛和耳朵”,美军很可能率先发动网络攻击,瘫痪我方指挥系统、电力网、金融设施等关键信息节点,同时通过电子干扰阻挠雷达和通讯信号,以削弱我们的战场反应能力。
事实上,这符合美军近年提出的“多域战”概念。美国军方多次在演习中模拟网络电磁先行攻击,甚至公开将网络空间列为“第五战场”。从实战角度看,这样的开局成本低、效果大,也避免了直接热战的高风险。
第二步:远程精确打击,摧毁关键设施
在掌握信息优势后,美军可能会动用隐形战机(如B-2、F-35)、远程轰炸机,以及部署在关岛、日本等地的中程导弹,瞄准我国的军事基地、导弹发射井、港口、机场等关键基础设施。尤其是东风导弹阵地、核潜艇基地等高价值目标,会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这一步的核心是“非接触作战”,试图在尽可能不靠近中国本土的前提下,用远程火力削弱我国的反击能力。美军“太平洋威慑计划”中多次强调远程精确打击的重要性,这与张召忠的分析是一致的。
第三步:海上封锁与区域控制
如果能取得前期优势,美军可能会进一步实施海上封锁——尤其是关键水道如南海、台海、巴士海峡等,试图切断我国的能源和贸易航线。航母战斗群和攻击型核潜艇将会在前沿展开,配合盟友在“第一岛链”内建立控制区。
不过张召忠也指出,这一步美军风险极高。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不断完善,东风-21D、东风-26等反舰导弹已能有效威胁大型舰艇,美军不太可能轻易进入沿岸区域。
第四步:有限地面行动与“代理人”模式
即便发展到这一步,美军大规模登陆中国本土的可能性仍极低。更可能的选项是利用特种部队进行渗透破坏,或通过盟友和代理人开展局部冲突,避免与中国发生全面战争。
例如在某些争议区域扶持力量、提供武器和情报支持,打一场“低成本、长期化”的代理人战争。
推演的可信度如何?
必须说明的是,张召忠的分析是基于公开军事理论和美军作战条例的合理推测,而非内部情报。他本人也多次强调这是“假设性推演”,目的是提醒大家重视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
从现实角度看,中美都是核大国,爆发全面热战的可能性极低。但局部摩擦、军事威慑、网络攻击等灰色地带冲突已成为两国博弈的日常。美军的确在亚太地区强化了导弹部署、电子战训练和联盟体系,这些动作与“四步走”中的内容有一定呼应。
说到底,张召忠这番分析的价值不在于准确“预言”什么,而在于揭示现代战争的底层逻辑——无声的网络攻击、超视距打击、体系对抗已成为主流。真正的大国博弈,往往发生在开枪之前。
这也提醒我们:国防现代化不能只注重硬件,更需重视网络安全、太空能力和信息自主。毕竟未来的战争,可能从你按下手机开关却发现没电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