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境争端:历史遗留的“火药桶”
泰柬两国的矛盾,从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1.塔莫安通寺:主权争议的核心
这座位于柬埔寨奥多棉吉省与泰国素林府交界处的寺庙,是两国争端的“风暴眼”。双方都声称对其拥有主权,但没有任何一份历史文件能明确划分边界。2025年5月的短暂交火和7月的激烈冲突,都发生在这片争议地带。
2.地雷问题:看不见的致命威胁
柬埔寨境内遗留的地雷数量惊人——约400万到600万枚。泰国多次指责柬埔寨“新埋设地雷”,导致己方士兵伤亡。而柬埔寨则坚称地雷是历史遗留问题,泰方巡逻“偏离路线”才是事故主因。地雷成了双方互相指责的工具,也让边境居民生活在恐惧之中。
洪森(资料图)
3.私人恩怨与国家博弈的交织
泰国前总理佩通坦与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的私人关系,原本可能成为缓和局势的桥梁。但5月的一次通话录音被公开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佩通坦在通话中称洪森为“叔叔”,并怒斥泰国军方将领,录音泄露后引发泰国政坛地震,也让两国从外交摩擦升级为军事对抗。
二、冲突升级:从外交战到全面交火
7月24日的激战,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矛盾积累后的爆发。
1.外交降级:从争吵到驱逐大使
7月23日,泰国宣布将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并驱逐柬埔寨大使。柬埔寨随即反击,召回驻泰外交官并要求泰方人员离境。两国的外交渠道几乎完全切断,只剩下军事对峙。
2.军事行动:F-16战机与火箭弹的较量
7月24日凌晨,柬埔寨率先使用BM-21火箭弹攻击泰国边境目标,造成9名平民死亡,14人受伤。泰国随即出动6架F-16战机空袭柬埔寨军事目标,空袭持续约20分钟。双方均指责对方“率先开火”,但平民伤亡让局势更加复杂。
泰柬边境(资料图)
3.边境封锁:经济与民生的双重打击
泰国关闭所有边境口岸,暂停旅游和贸易活动。柬埔寨则禁止播放泰国影视、切断网络连接。边境地区的经济活动几乎停滞,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三、双方立场:军方主导vs.政治反击
在这场冲突中,两国的决策逻辑截然不同。
1.泰国:军方掌握主动权
自“录音门”事件后,泰国军方在边境事务上占据主导地位。泰国代理总理公开支持军事报复,而前总理佩通坦则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柬方的“挑衅行为”。他信家族也站队军方,试图通过强硬立场挽回政治影响力。
2.柬埔寨:洪森的“反制策略”
洪森否认挑起冲突,并指责泰国第二军区司令单方面关闭边境并下令开火。他上月刚兼任高级后勤将军,直接负责边境军事行动。面对泰国媒体的炒作,洪森紧急晒照自证仍在国内指挥作战。
四、深层矛盾:领土、地雷与“面子政治”
泰柬冲突的根源,远不止边境争端那么简单。
1.领土主权:谁更有“历史依据”?
双方都声称对塔莫安通寺拥有主权,但没有任何一份文件能彻底解决争议。泰国认为柬方“新埋地雷”是挑衅,柬方则指责泰方“越界巡逻”。领土问题成了两国争夺“历史正义”的战场。
2.地雷问题:责任推诿的“罗生门”
泰国称发现的俄制地雷是柬方“新布设”的,而柬埔寨则坚称地雷是历史遗留问题。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愿承认责任。
3.个人恩怨与国家决策
佩通坦与洪森的通话风波,让原本可能缓和的局势急转直下。洪森因“被冒犯”公开录音,佩通坦则因“录音门”被暂停职务。这场“面子之争”最终演变为军事对抗。
泰国士兵(资料图)
五、未来走向:战争还是谈判?
尽管冲突激烈,但两国仍留有缓和余地。
1.国际调解的可能性
泰国已向联合国通报情况,柬埔寨则致信安理会请求介入。中国主导的“国际调解院”(32国参与)可能成为两国谈判的新平台。
2.双方的“底线”在哪里?
泰国并未完全封锁边境,柬埔寨也未扩大火箭弹攻击范围。双方都在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但谁也不愿率先让步。
3.洪森的反思:小不忍则乱大谋
洪森在冲突中感慨“小不忍则乱大谋”,或许正是对这场危机的总结。如果当初能克制情绪,或许局势不会恶化至此。
结语:战争没有赢家
泰柬冲突的激化,是历史积怨、现实利益与个人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当前局势紧张,但两国作为邻国,合作远比对抗更有利。国际社会的调解、双方的理性克制,或许能避免这场冲突演变为全面战争。毕竟,战争只会带来平民伤亡和经济崩溃,而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