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没有被父母偷看日记的经历?理由是为你好。现在,已经长大的你贷款买了一辆“电动爹”,它也在偷看你的“日记”,不是写在日记本上,而是你的点点滴滴,它能接触到的全部隐私。
最近,余大嘴秀了一把自家新手机Pura 80自带屏幕防窥的功能,这可把评论区的网友们憋坏了。屏幕防窥防的是身边的“小人”,但真正让人挠头的是通过技术手段从各大互联网平台、手机客户端上悄悄地偷取用户手机号码。
这条产业链上,还将用户打上各种标签,把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交通、学习、购物、上网等习惯进行数字化标注,使得每个人的画像也更加具体,再将这些精准的个人信息数据在市场上销售,从而牟取利益。
这样的问题在今年3·15晚会上已经曝光过了。有业内朋友说,理论上能够调取麦克风、摄像头、位置权限,读取通讯录、通话记录的APP,都具备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能力”,甚至监听、监视也不是难事。对很多APP而言,不让使用这些权限,就无法正常使用,能够约束他们的只有那一纸几乎没有人会读的隐私保护声明,并祈祷APP运营方真的会信守承诺。
现在,越来越智能的汽车,也在智能手机之后沦为窃取用户隐私的重灾区。虽然理论上讲,根据相关法律、规章等,车企收集车主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即车企不得在未经车主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但实际情况是,用户不得不同意开启通过摄像头、录音设备收集汽车内车主及乘坐人员的人脸等视频数据以及声音声纹等音频数据的权限,因为不开启就无法正常使用。
就拿现在如火如荼的自动驾驶来说,所有的企业都在说大模型的学习能力?从哪里学?当然是用户跑出来的数据。用户跑出来的数据就这样出现在开发企业的手中,黑不提白不提的莫名其妙地出现。以至于,某江浙沪车企的高管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智能汽车在海外发展,最受限的是“隐私”,很直接地说,国外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但国内意识不强。
杭州的一家大厂,推出自己9字头旗舰MPV的特别版本车型时,营销噱头就是可以对车内的摄像头、麦克风手动物理关闭,理由是买这个价位MPV的“商业大佬”们,在车内说话“涉及机密”。是不是可以这么想,买普通电动爹的用户,随便泄露就可以毫不在乎,因为“不值钱”?
好一个中国人不坑中国人,国人意识不强,就可以随便获取,海外限制严格,就要遵纪守法。所以,汽车企业是不知道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吗?当然不是,只是灰色的事干多了,潜规则就成了理直气壮了。
相关报道显示,去年4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依据《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GB / T 41871-2022《信息安全技术汽车数据处理安全要求》等法规标准有关规定,按照企业自愿送检原则,2023 年 11 月起组织对汽车制造商 2022-2023 年度新上市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合规情况(车外人脸信息等匿名化处理、默认不收集座舱数据、座舱数据车内处理、处理个人信息显著告知等 4 项合规要求)进行检测。
比亚迪、理想、路特斯、合众新能源、特斯拉、蔚来 6 家主机厂成为首批通过测评并获得标识授权的车企。这可以看作是业内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实质性规范。我们不质疑权威,也不质疑专业,但就普通人而言,信任的建立不是一天两天的,打破信任可能只需要一次恶性事件。
今天中国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狂飙激进,但对普通汽车用户而言,还没有从智能手机滥用、盗用隐私的灾难中回过闷来,智能汽车又来了。
只是觉醒,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代价的。